我要留言收藏本网
我的位置:通知公告/ACAIC2024同期论坛:光谱仪及核心元器件技术创新论坛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大厦E座507A
邮政编码:100085
联 系 人:李老师-会员/标准/朱良漪奖、刘老师-产业研究、杨老师-ACAIC、秦老师-信息化
联系电话:
010-58851186
传 真:010-58851687
邮 箱:info@fxxh.org.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ACAIC2024同期论坛:光谱仪及核心元器件技术创新论坛
2024/09/25来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阅读:165 次

光谱仪及核心元器件技术创新论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谱技术在航空航天、天文望远镜、星际探测、国防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许多重要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激光光谱、LIBS光谱等光谱技术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光栅、探测器和滤波器等先进光谱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发展是推动科学研究和生产不断进步的关键因素,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本论坛将重点围绕下一代光谱仪和核心元器件技术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会议报告和全员讨论两个环节。其中会议报告将邀请国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分享其在光谱仪及其核心部件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最新进展以及对未来仪器发展的设想,全员讨论环节将重点围绕“制约下一代光谱仪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需求”开展讨论。

 

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

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立军院士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庄松林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梁静秋研究员

论坛召集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晓天研究员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林庆宇副教授

 

专题论坛日程安排:

时间

报告人

报告主题

09:00-17:30

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致辞

吉林大学 赵冰教授

半导体SERS基底的研制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何志平教授

红外显微光谱分析仪器研发及应用探讨

西安交通大学 张淳民教授

新型成像光谱偏振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 张大伟教授

光谱仪器分光元件及应用的创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 靳伟教授

光纤光热光谱气体检测技术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陈令新研究员

基于纸芯片的海洋生态环境快速分析监测技术

吉林大学 郑传涛教授

红外气体传感技术与应用

香港中文大学 任伟教授

高灵敏红外激光气体分析仪

上海交通大学 陈昌教授

微型化拉曼光谱仪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日嘎兰图研究员

高性能光栅制造技术及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冯玉涛研究员

高灵敏度拉曼光谱仪及其定量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博研究员

小型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 李红莲教授

基于微流控-LIBS水体在线检测系统及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吕金光研究员

基于静态干涉系统的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天津大学 张尹馨副教授

高分辨率光谱测量及光谱成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丽娴副教授

谐振型光声光谱气体传感器

苏州大学 刘全副研究员

高性能闪耀光栅及棱栅设计及研究进展

西北大学 张天龙副教授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结合机器学习的金属材料智能分析及应用

江苏海洋大学 黄保坤高级工程师

拉曼积分球光谱仪设计及其在ppm量级气液固原位检测中的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李海波副研究员

面向工况和植入式检测场景的拉曼光谱仪技术

浙江工业大学 潘再法副教授

纳米荧光探针及单分子免疫检测

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陶琛助理研究员

空间用紫外单光子成像探测器及其在光谱仪研制中的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宦惠庭副教授  

基于光热光谱的非接触式应力强度检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嘉宁副研究员

基于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传感器


大连理工大学 陈珂副教授

基于高速光谱解调的光纤光声气体传感技术


论坛主席简介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立军院士

 

王立军,院士,2011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届、第十一届信息科学部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专家评审组评审专家,第一届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及应用技术研究,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合著专著3部。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率先开展了无铝量子阱大功率激光器研究,突破了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并开发出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单管、激光线阵、激光迭阵、激光光纤耦合模块4大系列产品,产品先后应用于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显示等领域。提出了四种半导体激光合束结构和方法,研制出千瓦级高光束质量高功率密度半导体激光系列光源,在多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庄松林院士


庄松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多项荣誉奖。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主持完成了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在统计试验总极值最优化方法及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取得独创性成果。担任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曾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探月计划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仪器科学和技术教指委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梁静秋研究员



梁静秋,理学博士,国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半导体器件、微光机电系统(MOEMS)及红外光谱成像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带领团队开展了基于MOEMS多级微反射镜静态干涉系统的红外光谱成像仪器,光纤阵列器件、Micro LED阵列器件、光电探测器、光通信器件等微纳光学及光电子器件和系统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面上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及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等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70余名。

 

论坛召集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晓天研究员

李晓天,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分会专委会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关键部件专家组专家。2006年参加工作于航天科技四院,期间曾获“航天科技四院杰出青年”等荣誉。2010年录取为长光所博士生,毕业后留所工作,主要从事光栅及光谱仪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作为分系统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装备项目“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的研制”等。参与研制出世界最大面积中阶梯光栅及多台国内首创的光谱仪器产品,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青年文明号等奖励。在Opt. Express等期刊上发表相关SCI /EI论文40余篇;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41项;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等10余种奖励, 其中一名学生两次获国家奖学金并公派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林庆宇副教授

林庆宇,副教授,从事物质成分检测与测量新方法、新仪器的研究工作,专注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相关激光光谱技术,致力于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及相关仪器在特种场境、工业领域解决方案的开发。依托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所负责主研的多款仪器已在不同行业的多家应用单位开展应用示范,并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及企事业横向等各类科技项目10余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8篇,出版中文学术著作1部,参编英文学术著作1部,授权专利20余项。入选2024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托举计划项目;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光谱仪器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报告人简介及报告摘要

报告人:吉林大学 赵冰教授

报告题目:半导体SERS基底的研制及应用



赵冰,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学院教授、博导。《Applied Spectroscopy》、《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光学会分子光谱学会副主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高级研究学者,日本关西学院大学、韩国江原国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各种光谱技术在生命科学、材料、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等。所主持的研究工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一项。

报告摘要:基于半导体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研究,不仅解决了活性基底匮乏的限制,也拓宽了SERS技术的应用范围。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其与其它半导体、金属纳米材料复合时,表面等离激元(SPs)与电荷转移(CT)的协同贡献,使体系具有独特的光电特性和巨大的SERS信号增强,金属-半导体异质结构允许SERS在CT研究中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对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带隙调控也会影响异质结构的CT和SPs。将报告我们最近的研究工作,包括:SERS活性半导体材料中CT和SPR的调控,增强机理及应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谭平恒研究员

报告题目:共聚焦显微拉曼模块及其相关应用研究

谭平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资助和黄昆物理奖。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声子物理研究及显微共焦模块研发。至今已在Nat. Mater., Chem. Soc. Rev., Nat. Commun., Phys. Rev. Lett.和J. Am. Chem. Soc., 等国内外物理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SCI引用2万余次,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学术专著和综述性文章多次引用。完成中文专著1本,英文编著1本,译著2本。2018至今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至今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报告摘要是否能设计一套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测量模块,与任何光谱仪耦合成一套成本低、操作简便、光路布置合理以及后期升级方便的多功能显微共焦光谱仪是众多研究者迫切盼望的事情。在近25年拉曼光谱研究经验基础上,报告者成功研制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测量模块,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产品名录,可实现从深紫外到近红外激光激发的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测试本报告将探讨与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模块相关的拉曼技术、模块研制详情以及该模块在半导体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何志平教授

报告题目:红外显微光谱分析仪器研发及应用探讨

何志平 ,男,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电子光学系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月球与行星标准化工作组成员。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及军、民相关领域。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代表性的有探月工程—“嫦娥三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标自适应光谱探测机制研究”,量子科学试验卫星有效载荷等。现任“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及“天问一号”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等项目负责人,并主持嫦娥七号及小天体探测等多个军、民领域任务的光谱类载荷关键技术攻关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二项(其中一项排名第一)、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一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产品一等奖一项。

 

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 张淳民教授 

报告题目:新型成像光谱偏振技术 

张淳民,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空间光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陕西省三秦人才,陕西省优秀博士指导教师,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先后任中国光学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2022年至今任中国光学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高校光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电磁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德国《Optik》编委,《现代物理》副主编,《航天返回与遥感》编委,《光学学报》原常务编委、《光子学报》原编委,被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收录。长期从事光学研究,独著、主编出版专著、国家级规划教材等10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52篇(其中SCI收录186篇,EI收录45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获“中国光学重要成果”1项;获各种奖励10余项。

在空间光学、成像光谱偏振技术、大气遥感探测、先进光学仪器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多项成果国际领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报告摘要:

报告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Savart偏光镜、时空联合调制模式的成像、光谱、偏振多维信息一体化获取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从原理上建立通过一次测量同时获取目标高质量、高精度的偏振光谱图像,高光谱分辨率的强度光谱和全偏振态多维度信息的物理机理及数理模型;建立成像、光谱、偏振态统一的目标探测、识别、多信息融合体系;自主设计、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成像光谱偏振仪星载样机,开展了模拟探测实验,实现了远距离目标成像、光谱和偏振态多维信息的静态、实时、同时获取。证明了其在目标识别、分析、检测以及遥感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陆地、大气、海洋探测、军事应用等提供先进的信息获取技术,为目标精确探测、识别和确认提供更全面、更科学、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报告人:上海理工大学 张大伟教授

报告题目:光谱仪器分光元件及应用的创新研究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重要科技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带领团队发表SCI 检索收录论文100 余篇,代表性论文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Lab on a chip 等国际著名TOP期刊,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理事;第三届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3)委员。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陈令新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纸芯片的海洋生态环境快速分析监测技术

 

陈令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陆海水域污染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开展环境分析监测理论研究、在线监测技术研发工作,以及环境分析监测指导下的陆海统筹海洋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迄今,出版《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等著作5部。已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SCI他引>36000次,H指数>100。自2000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自2021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海洋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7次。目前担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副主编以及多个期刊的编委。

报告摘要系统的海洋监测可以了解海洋的过去、现在,并预知海洋未来的变化趋势。现代海洋化学、生物等要素观测探测需要各类分析、监测技术,尤其亟需低功耗、微小型化、便携化与智能化监测技术。基于微流控技术与纸芯片的海洋生态环境快速分析、监测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纸基芯片继承了微流控芯片试剂消耗少、快速检测等特点和优势,具有将化学、生物分析的基本功能微缩到“芯片”上的缩微化、微型化应用潜力。本报告将介绍纸芯片构建材质、制作方法和微流体控制技术,介绍纸芯片融合比色检测、荧光检测、拉曼光谱检测、电化学检测等各类检测技术的芯片分析平台及其案例,以及纸芯片与普通微流芯片的综合流控分析平台。

 

报告人:香港中文大学 任伟教授

报告题目:高灵敏红外激光气体分析仪

 

任伟,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教授、工程学院助理院长。面向能源和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深入开展新型激光光谱、光纤传感、以及燃烧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内外专利10余项。担任国际期刊Applied Physics B副主编,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光谱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任伟教授也是朗思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公司专注高精度激光光谱气体分析仪的研发,荣获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年度初创企业大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是德勤“高科技高成长”明日之星企业,上榜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百强榜。

报告摘要痕量气体检测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化学分析和医疗诊断等领域,红外激光光谱技术是实现痕量气体精准测量的重要方法。气体浓度可以通过测量高分辨率分子吸收光谱或光声光谱获得,在直接吸收光谱测量中,气体的吸光度与吸收路径长度呈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增加有效吸收长度的方法提高探测灵敏度;在光声光谱测量中,气体吸收引发的光声信号与入射激光强度相关,提高激光功率是实现高灵敏光声光谱探测的重要手段。高精细度光学谐振腔可以实现超长有效光程,当入射光是与腔共振且模式匹配时,可以实现腔内光功率的累积放大。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中红外腔增强吸收光谱和双谐振光声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实现光腔内气体ppb-ppt量级的探测灵敏度,为高精密痕量气体检测提供重要参考。

 

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  陈昌教授

报告题目:微型化拉曼光谱仪的机遇与挑战

 

陈昌,博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博士,国家级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生物与信息技术融合(BTIT)领域,擅长基于硅基芯片技术的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的微型化、芯片化,尤其是面向生命健康应用(如DNA存储、IVD、基因测序等)的产学研一体化。发表学术期刊和书籍60多篇,授权和受理专利150多项,曾获科技部感谢信、海关总署一级成果奖、张江杰出人才、西欧DSM科技一等奖、imec杰出科学奖等;带领团队承担8项国家级项目,孵化了两家科技型企业。

报告摘要拉曼光谱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质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太空技术、生物医药、刑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微型拉曼光谱仪使拉曼技术在更广泛的无损快速检测场景中得以应用。本报告将介绍微型化拉曼光谱仪的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分析传统的色散式微型拉曼光谱仪和新颖的基于空间外差干涉原理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Spectrometer)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我们近期在无创检测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探讨微型拉曼光谱仪的工业级实现方案,及其在多种定量分析场景中的应用。

 

报告人:吉林大学 郑传涛教授

报告题目:红外气体传感技术与应用

郑传涛,男,现任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A岗)、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省红外吸收光谱气体传感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红外激光光谱及其应用研究。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美国莱斯大学做访问学者。任《光子学报》、《光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光谱学专委会委员,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分会副主任,吉林省光学学会理事、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或子课题)20余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期刊论文224篇(被SCI检索158篇,被EI检索6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件(授权13件);出版第一作者学术专著1部;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各1项。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日嘎兰图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性能光栅制造技术及产业化

吉日嘎兰图,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客座教授,长春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绿园区政协常务委员,绿园区农工民主党党员。主要从事光栅刻划制造技术及光谱仪器开发工作。主持或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及973计划项目等的实施,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2018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称号,2022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中获全国百强优秀导师荣誉,202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研究员。

报告摘要光栅是一种具有周期性浮雕结构的光学元件。由于它的色散、分束、偏振和相位匹配等光学性能已成为光谱仪器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元器件。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是我国光栅的发源地,2007年成立了“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可研制从软X射线波段到毫米波段的各种平面、球面、非球面等高端光栅,并具有国家光栅检测资质和完善的质量体系。中心成立以来,加快了光栅的工程化开发步伐,每年为100多家国内外用户提供数万块各类高性价比光栅产品,形成了以关键元器件技术进步带动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冯玉涛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灵敏度拉曼光谱仪及其定量技术研究

冯玉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谱成像及精细光谱探测技术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关注用于大气空间环境参数遥感测量高光谱分辨率仪器相关研究,包括遥感探测物理基础、仪器原理、仪器研制、数据处理及应用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专用技术预研、国家“863计划”、融合专项、军科委、中科院科研仪器专项、“西部之光”交叉创新团队、西部青年学者等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国防发明专利1项。入选陕西省三秦英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攀登工程“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科创中国-西安智库”专家,获西安市青年科技人才奖。

报告摘要拉曼光谱具有非接触式、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独特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各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强大的无标记分析工具。空间外差拉曼光谱技术具有高光通量、高光谱分辨率、无运动部件等特点,适用于微弱拉曼散射光信号的高灵敏度探测,报告介绍近红外空间外差拉曼光谱仪系统特点分析了系统辐射灵敏度优势;针对光谱采集过程中产生的基线漂移和噪声干扰等问题,介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拉曼光谱智能预处理算法,从特征压缩的角度出发,介绍基于隐式编码特征回归的拉曼光谱精准定量分析算法最后,以无创血糖检测为应用场景,介绍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探索性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博研究员

报告题目:小型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李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成员,中国科协工程领域专家,吉林省遥感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科技专家库成员,中科院核心人才,吉林省高层次人才,长春光机所旭光人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长春光机所优秀成果奖一项。目前主要从事高光谱载荷总体技术、紫外预警技术、深空光谱探测技术、高超突防感知及点目标相位感知技术的研究,主持XX-号XX测量仪、XX成像光谱仪—光机项目,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课题负责人,“风云三号”06星紫外高光谱臭氧廓线探测仪—临边副主任设计师。撰写论文40篇,申报专利 31项。

报告摘要:超光谱成像仪器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高分辨率的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光谱学和图像学,实现对目标物的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及军事安全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本报告主要介绍超光谱探测仪器最新发展趋势,对广角f-p探测技术、f-p级联调制技术、Aotf+中阶梯光栅探测技术、多通道复用光谱技术、广角大视场探测技术几种探测技术进行介绍,为后续仪器研制提供技术参考。

 

报告人: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 李红莲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LIBS水体在线检测系统及应用研究

 

李红莲,博士,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质量技术监督学院副院长,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要从事光谱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20余项。主持及参加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第1完成人获得教学奖励10余项。

报告摘要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作为未来分析巨星被广泛应用。课题组前期基于LIBS技术,在击穿阈值理论和光谱信号增强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近期,课题组提出了N2气氛与圆柱腔体约束结合的双重机制,建立了多光谱融合内标分析模型,显著提升了光谱质量和灵敏度。引入明胶作为试液成分,利用咖啡环效应增强重金属信号,有效降低了液体检测中的溅射和等离子体泯灭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基底对液滴干燥过程毛细流动的影响,如壳聚糖-石蜡膜、超疏水微凹槽结构、墨纸吸附及PMMA沟壑基底等,以提高光谱稳定性和检测精度。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原理的LIBS水体无机有害微量元素检测方法,为水体微量元素检测和环境问题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数据支持。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吕金光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静态干涉系统的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吕金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为项目及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中科院青促会人才基金等项目10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中国科学院大恒光学奖学金、长春光机所青年特殊奖励计划A类,2022年受聘首批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岗位,2023年入选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并担任多个SCI/EI期刊审稿专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

报告摘要:基于环境、气象、资源、军事等高新科技领域对微型小化、静态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基于多级微反射镜的空间调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结构,研制的仪器原理样机对不同样品进行了光谱测试,结果验证了该系统光谱测试的有效性。同时,面向空间探测、航空遥感、地面遥测等应用,提出了一种像场调制傅里叶变换红外成像光谱仪结构,研制了原理样机获取了远距离目标场景的干涉图像数据立方。对空域图像重建方法与波数域光谱重建方法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目标场景成像与气体分辨的定性识别与定量分析,为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报告人:中北大学 张瑞教授  

报告题目:弹光调制超高速傅里叶光谱测量技术

张瑞汉族,1987年,博士,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山西省智能微波光电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重点围绕测试领域的高速、高精度、多参数光电测试与探测难题,开展弹光调制超高速傅里叶光谱、超高速椭偏、来袭激光多参数态势感知等光电测试与探测研究。近五年以第一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14项,包括国家级***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F等,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总经费28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第一发明人申请或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专著2项。

报告摘要针对瞬态光谱分析、燃烧、爆炸试验过程试验测试需求,结合弹光调制高速调制优势,进行超高速傅里叶光谱测量,采用大光程差弹光调制器产生干涉信号,快速非均匀傅里叶变换实现光谱反演,研制弹光调制微秒级超高速傅里叶光谱仪,实现对爆炸、燃烧场瞬态光谱、燃烧产物和温度等测量分析。研制超高速傅里叶光谱仪光谱范围可达0.5μm-25μm、光谱获取时间10μs、光谱分辨率最高可达400px-1,干涉信号获取速率较传统傅里叶光谱仪提高1-2个数量级。

 

报告人:天津大学  张尹馨副教授

报告题目:高分辨率光谱测量及光谱成像

张尹馨,博士,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美国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谱仪器分委会委员、图形图像分会理事,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骨干成员。主要从事高分辨率光谱技术、超分辨显微成像、高光谱成像,及其在高精度光谱测量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在超高分辨率光谱技术上,提出了多次衍射双级联单色器分光方法,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光谱仪产品已实现国外品牌的原位替代;在显微成像领域,将高光谱成像与超分辨显微成像相结合,可实现快照式多光谱通道的超分辨显微成像,该研究获得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报告摘要:光谱测量及分析在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宽光谱、高分辨率是商用光谱分析仪的重要发展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提出了多次衍射双级联单色器分光方法,在宽光谱范围内进行波长扫描,实现了皮米量级的超高光谱分辨率,该技术已成熟应用于光通信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信道和器件性能的检测。

在光谱成像领域,我们开发了基于像切分的快照式高光谱相机,并聚焦于生命科学和医学诊断在光谱显微上需求,提出了高光谱结构光超分辨显微成像(Hyper-spectral Structure illumination Mi croscopy, HS-SIM)方法,实现了31个光谱通道的快照式超分辨SIM显微成像。HS-SIM将开辟SIM在动态多维度无损解析样本方面的新应用,推进细胞生物学活细胞研究关键领域的发展。

 

报告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丽娴副教授

报告题目:谐振型光声光谱气体传感器

刘丽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仪器系书记。2022年获XX教育部LH青年人才项目支持。2023年获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首席科学家。2017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从事高精度光学检测技术、激光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H-index为15,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他引次数1300余次。授权9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其他多个某部队研究课题。担任《现代应用物理》、《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等杂志编辑。

报告摘要:谐振型光声光谱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结构简单和动态范围大的优势,本团队设计了旁支增强谐振光声谐振腔,在仅需亚毫升量级气体样品的条件下,信噪比和检测精度相比于传统光声池提高1~2个数量级,动态范围可达154dB;提出了新型频分复用T型光声调制解调技术,构建多波长激光激励和同一光声传感器多组分气体信号调制解调模型,建立多阶共振模式光声光谱检测系统,实现多种类气体的短光程探测和高灵敏度检测;谐振型光声光谱技术可有效识别气体种类和精确检测组分浓度,解决了现有探测技术存在的同时探测种类少、探测灵敏度差异大和微型化困难等问题,对煤电安全、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多组分痕量气体同时在线监测需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报告人:苏州大学 刘全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性能闪耀光栅及棱栅设计及研究进展

刘全,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光学和衍射光学、光谱仪器及关键器件、增强现实光子器件、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型号项目等10余项,参加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备预研项目、省部级项目。负责研制的可见/近红外凸面闪耀光栅,在整个工作波段0.4-1μm的衍射效率大于50%,闪耀波长处衍射效率为76%,已经成功应用于海洋一号C/D卫星(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发射)的定标光谱仪以及风云三号G星(2023年4月16日发射)的高精度定标器中,在轨工作正常。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光纤光栅相位掩模成果获2010年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摘要:衍射光栅是光谱仪器的核心分光元件。光栅型光谱仪光谱分辨率高,光谱纯度高,稳定性高,无活动机构,可实现大幅宽,是定量化空间光谱探测载荷的主流。

面向高光谱光谱仪,创新的开发了同质掩模技术,实现了对闪耀光栅闪耀角和反闪耀角的精确控制,并成功制作了多种高性能凸面闪耀光栅。可见/近红外凸面闪耀光栅,已成功应用于海洋一号C星和D星定标光谱仪中。研制的紫外凸面闪耀光栅,在325-600nm波段,衍射效率大于45%,闪耀波长处衍射效率接近80%。同时应用同质掩模技术,进行了全息双闪耀光栅的研制,实现了紫外-可见-近红外衍射效率大于30%。棱栅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在提升光谱仪性能的同时减小其体积,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温室气体探测的需求,设计了多种棱栅,衍射效率大于75%。

 

报告人:西北大学 张天龙副教授

报告题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结合机器学习的金属材料智能分析及应用

 

张天龙,理学博士,西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一届光谱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兼任《冶金分析》、《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等期刊青年编委。近年来主要从事化学信息学与人工智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微型化分析仪器研发等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出版专著两部。先后荣获2018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和2019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十)。

报告摘要: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产品等高新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金属材料精准智能分析的实际需求,借助化学信息学、人工智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简称LIBS)等策略,发展了金属材料精准智能分析的化学信息学理论和方法;搭建了金属材料以及金属单颗粒物精准分析的LIBS光谱智能采集平台,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LIBS金属材料精准分析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了多光谱数据融合、智能分辨与表征、数据挖掘、模型迁移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LIBS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的金属材料智能精准分析技术及系统。目前已在实际工艺现场得到了初步应用验证,获得了较好的分析及应用结果。本研究及相关技术可为金属材料工业的智能分析与精准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报告人:江苏海洋大学 黄保坤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拉曼积分球光谱仪设计及其在ppm量级气液固原位检测中的应用  

黄保坤,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谱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拉曼光谱仪器设计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拉曼积分球光谱仪,提高了拉曼光谱技术检测透明气体、液体、固体的灵敏度,检测限达到ppm量级。并研制了深海原位拉曼光谱仪,显微成像拉曼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等多款仪器。在Analytical Chemistry、Food Chemistry、Optics Letters等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PCT两项,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10余项,主持或参与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及各类横向项目等多个项目。

报告摘要拉曼积分球光谱仪通过光学设计,提高了激发光源功率的使用效率和拉曼散射信号的收集效率,进而提高了检测限,对于透明气体、液体、固体的检测限达到ppm量级,具有样品用量少(3毫升),检测速度快,样品无破坏,准确定性和定量等优点。并发展出通过检测挥发气体来检测液体,检测溶解物来检测固体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刑侦饮品投毒,燃烧场的温度及废气成分检测,气相/液相化学反应原位监控,应急环境检测,大气/水质量监控,白酒的品质检测,光学材料的纯度等领域,国内销售十余套,在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中核,中船重工,中石化,各大高校等单位的相关领域进行应用。与雷尼绍,赛默飞世尔,HJY等国内外拉曼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报告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李海波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 面向工况和植入式检测场景的拉曼光谱仪技术

 

李海波2014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任中物院表面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拉曼光谱仪器技术开发及其在核材料腐蚀检测中的应用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院重大和重点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得院长基金自强项目资助,核科学挑战计划项目负责人。目前已发表SCI论文四十余篇,以第一作者在Corrosion Science、APL、ACS Photonics、Rev. Sci. Instrum.等杂志发表文章近二十余篇,H因子大于15,曾获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次,获得中物院青年科研新秀称号。在光谱仪器研制方面,申请/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包括1项国际授权专利),其中2项实现了成果转化。目前已有多项技术和研究成果获得工程应用,对战略装备腐蚀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报告摘要:铀等核材料是战略装备中的关键结构和功能材料,其腐蚀产物的无损检测是分析腐蚀起因、评价腐蚀程度的重要依据。但由于铀腐蚀产物信号弱、不能破坏性取样等限制条件,需要在工况条件下进行无损分析。为克服目前的便携式拉曼光谱设备灵敏度低、背景高等缺点,自主研制了多种高性能便携式拉曼光谱设备,实现了在工况条件下金属铀、LiH等核材料腐蚀产物的无损分析。此外,为实现内部复杂气氛组分的无损监测,开发了基于空芯光纤的气氛传感器。光纤增强拉曼技术能够以很小的体积实现极长的光程实现大幅度的信号增强,其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轻细柔韧和重量轻,便于内置于设备中实现气体组分的实时监测与传感。 

 

报告人:浙江工业大学  潘再法副教授  

报告题目:纳米荧光探针及单分子免疫检测

潘再法,男,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并获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历任应用化学系主任和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光谱仪器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光谱与电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年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为荧光探针和体外诊断试剂,在长余辉和上转换等纳米荧光探针研制及疾病标志物检测、微生物成像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所建立的单分子免疫分析技术检出限达到0.01pg/mL,并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标志物和肿瘤标志物等生物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在疾病早期诊断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出版英文专著1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IF:41.2)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IF:12.6)等期刊。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研制及生物标志物检测获浙江省分析测试科学技术奖(ZJAIA 奖)二等奖。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体外诊断试剂(IVD)领域实现产业化转化2项,并获医疗器械备案,用于微生物成像检验。

报告摘要开发生物标志物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荧光探针存在强本底荧光干扰或生物毒性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生物检测应用。本文将介绍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和长余辉纳米粒子(PLNPs)等新型荧光探针的荧光特性,以及我们课题组利用这些荧光探针来实现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工作。包括用于高灵敏度检测胸腔积液等复杂生物样本中的肿瘤标志物,所建立的传感器在其它疾病标志物或蛋白质共存条件下仍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特别是利用长余辉材料的长时间余辉发光特性,结合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可有效消除胸腔积液样本的自体荧光,实现无荧光背景干扰检测。并基于上述荧光探针的特性,开发针对生物标志物超灵敏检测的单分子免疫检测仪器平台。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陶琛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空间用紫外单光子成像探测器及其在光谱仪研制中的应用

陶琛,副研究员,吉林长春人,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分析仪器研究室。现任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空间X射线-极紫外光学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紫外高灵敏度成像探测及空间光学载荷研制等工作。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高性能紫外成像探测器”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曙光人才计划”项目各一项。参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XX七号-XX二号中继星-极紫外相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XX-4(03)星-太阳EUV成像仪”、“XX-3(08)星-广角极光成像仪”等航天重大型号载荷研制工作。发表SCI论文共计7篇、授权发明专利共计11件。

报告摘要针对现有空间探测及ICP-OES等科学分析仪器的紫外成像探测器灵敏度低、动态范围小等问题,提出结合航天用面阵单光子计数器在紫外波段高灵敏度、低噪声的优势和数字微镜器件(DMD)小像元尺寸、高空间光调制速率的特点,研制一种高性能紫外成像探测器。开展DMD紫外增强技术研究,拓展其光谱响应范围;开展紧凑型紫外耦合光学系统研究,实现紫外单光子计数面阵探测器与DMD的高效率耦合;研究像元级编码控制方法,实现图像大动态范围采集。

高性能紫外成像探测器波段探测范围120-320nm、暗计数率<0.5cps/cm2、耦合光学系统的几何畸变<0.1%。相关工作的开展不仅满足科学分析仪器仪器的光谱探测需求,也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探测和预警侦查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报告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宦惠庭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光热光谱的非接触式应力强度检测研究

宦惠庭,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测控工程与仪器系副主任。2017年12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期间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多伦多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先进光声电检测与仪器。在国内外期刊论文发表SCI论文30余篇。在国际热物态特征与测量、光声光热现象进展等会议做分会邀请报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外国学者项目子课题、JKW重点实验室基金、装发“慧眼行动”、陕西省基金以及多项横向课题。2022年获仪器仪表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入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研究跃升计划优秀青年储备项目。提交并受理中国发明专利14项,获授权8项,部分成果已实现科研产业转化。

报告摘要合金材料的应力应变状态与其局部的热物态参数相关联。本研究提出基于光热红外辐射光谱非接触式应力检测技术,通过采用一定调制激光注入被测合金样品,在其中诱导热扩散场分布,通过光学探测器对红外辐射的测量获取合金局部热参数的分布,基于测量结果反映合金的应力应变状态。在实验研究中,分别采用单点式测量与面阵红外成像两种方案对置于不同载荷状态的铝合金样品开展研究,通过推导一维/三维广义热扩散方程,采用非线性参数拟合算法实现了主应力方向上热扩散率及热导率的标定,间接测定了材料的受力状态。该测量方法不使用任何接触式传感器,具备快速、准确等优势,在航空航天领域零部件结构强度和服役状态的现场测量需求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嘉宁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传感器

王嘉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激光光谱探测、大气高光谱成像仪、信号处理方向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获长光所批曙光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吉林省D类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认证。就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一部期间,分别参与完成风云三系列05星太阳辐照度光谱仪、风云三系列06星高光谱臭氧廓线探测仪等卫星载荷项目的相关研发。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5项,任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遥感协会理事。

报告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实现实时在线温室气体探测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地面探测应用领域,国内市场在国产化替代、适用于现场探测方面具有较大需求。因此,结合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光谱技术(TDLAS)与离轴积分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的优势,将大气背景下碳交易关键气体组分甲烷、二氧化碳作为探测目标,展开地面点源、遥测、无人机搭载等多种方式的区域性气体探测,并对影响探测性能的多种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如温度、压力、激光器漂移、湍流等。本研究方向的顺利展开可以作为国外垄断产品的一种国产化替代,同时为天基遥感数据标定提供地面数据参考。

 

报告人:大连理工大学 陈珂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高速光谱解调的光纤光声气体传感技术

 

陈珂,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光纤光声传感团队负责人。面向国家在能源安全监测领域的迫切需求,开展光纤传感与激光光谱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谱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202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得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以及202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作8年来,共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国自然面上2项),省部级项目3项,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技术开发/转让项目30余项;开发了50余套激光气体检测仪器和光纤传感解调仪器,促进了光纤光声传感技术在智能电网故障预警、煤矿生产安全监测和环境气体监测中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96篇(中科院一区32篇,ESI热点2篇,高被引9篇);已申请发明专利53项,其中第一发明人专利25项。

报告摘要光纤光声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感测距离远、本质安全和抗电磁干扰等诸多优点。报告人设计了多种新型高灵敏度光纤声波传感器,其信噪比相比电学麦克风提高了1-2个数量级;提出了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的光谱解调方法,通过高速干涉光谱探测和实时解调,实现了声波信号的高灵敏、高稳定和大动态范围探测;将光纤声波传感器用于光声探测,设计了新型的光纤悬臂梁增强型光声光谱气体检测仪器。提出了用于远距离气体测量的微型扩散式单光纤光声传感器,光声激发光和探测光均采用光纤传输,气体采样无需气泵和气阀,气室容积仅为1微升。在工程应用方面,突破了微弱光声信号探测难度大、现场振动/噪音干扰大、单点测量成本高等关键技术瓶颈,已在高电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煤矿安全监测、环境气体监测等领域获得了推广应用。

 

关于ACAIC 2024

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将于2024年11月14-16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主题为“下一代分析仪器”,本次会议将研究和探讨未来几年分析仪器发展方向及布局建议,集中宣传最新分析仪器及其关键部件高水平研发成果,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国产仪器和国产关键部件的信心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专题论坛:

1.分析仪器重大研发成果进展交流及展望论坛

2.生命科学创新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3.探索未来:下一代质谱技术创新与突破论坛

4.光谱仪及核心元器件技术创新论坛

5.下一代热分析与量热仪器创新与应用论坛

6.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

7.下一代空间多组学检测技术论坛

8.半导体材料/器件高质量发展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9.下一代材料结构与界面分析技术论坛

10.高质量仪器共享和国产仪器推广应用论坛

报名参会:

参会报名注册及赞助:

杨老师 18610289871(微信同号);ygx@fxxh.org.cn

 

详细信息请见: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 第二轮通知

 

组织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建所70年来,长春光机所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组建、援建了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并为其输送了27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有28位在本所学习或者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并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众多英模人物;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由国家特聘专家段忆翔教授组建,致力于精准检测与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发。开展光谱、质谱、传感器等高端分析仪器研发及应用并实施产业转化。研究中心以分析仪器、科学仪器研发为基础,水平提升为导向,人才培养为目标,服务社会为宗旨,将仪器科学的研究有效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致力于解决与科学发展和民生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化产业化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高端人才;组建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良好协同合作能力的优秀科研团队。

 

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是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首届理事长由冯守华院士担任。现任理事长为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广社主任。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分析测试单位和组织分析测试工作者,认真实施科教兴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科学的普及、提高和发展。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3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