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ACAIC 2024大会报告精彩内容概览
2024/11/20阅读:427 次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分析仪器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石,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1月15日,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在广东省深圳市登喜路国际大酒店·国际厅盛大开幕,以“下一代分析仪器”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精英、产业领袖、高校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分析仪器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路径。本次大会邀请了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以及优秀企业代表共同呈现了11场富有启发性的大会主题报告。这些报告涵盖了分析仪器的最新技术进展、市场趋势、创新策略、应用案例等多个方面,为参会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报告人:李景虹院士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显微成像

  电化学显微镜是在微观尺度观测电化学过程的重要工具。在单细胞、单颗粒、单分子水平的电化学分析中,对电化学显微镜的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景虹院士从课题组研究新技术出发,向参会者分享了电化学显微成像技术发展对界面反应过程研究、能源材料设计、药物筛选与研发等方面的影响。他谈道,“课题组通过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技术与电化学技术,发展了表面等离子体电阻抗成像,在单个细胞中进行钙离子的原位实时成像和GPCR刺激响应研究;开发了电化学电流成像技术,用于单个纳米颗粒的电催化活性成像;发现了表面等离子体的积分成像原理,提高灵敏度至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免标记成像,并提出了超分辨成像的方法。”

  报告人:刘文清院士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超光谱监测技术装备助力绿色科技赋能

  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刘文清院士从大气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监测两方面阐述了高精技术装备助力生态建设全方位发展。他提及,传统大气污染监测难以全面反映大范围环境状况,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因其高扩展性、高灵敏度和宽目标检测优势,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刘文清院士表示,目前,已建立了以差分光吸收光谱(DOA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激光诱导荧光分析(FAGE)等为主体的多种环境光学监测技术体系。然而,随“减污减碳”战略推进,污染源/温室气体的来源、排放成分、排放浓度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监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他说道:“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等新技术发展,使从空间获取污染物数据成为可能,形成星空地一体化多污染物监测体系,结合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设备,实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全面精准监测,为构建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报告人:裴志永处长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报告题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十四五”实施进展及展望

  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对先进科学仪器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仪器已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物质基础,引领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科技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民生保障、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条件仪器专项旨在强化我国基础科研条件,聚焦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科学数据四大领域,共部署200余项任务。

  裴志永处长从“专项背景”、“专项概况”、“管理情况”、“取得成效”四方面着重阐述专项在科学仪器方面的任务部署与研究进展,以提升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他将国内和国外专项进行对比,相比较于国外专项的技术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成熟、垄断高端仪器市场,国内专项还需要继续创新,在科学仪器板块,2021~2023年项目总数179个,中央财政经费15.69亿元;在2024年部署仪器指南项目1.96亿元,涉及29个指南方向。

  对此,裴志永处长表示,未来突破性创新离不开科学仪器的创新!围绕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保障能力建设的使命定位,解决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卡脖子”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装备水平。

  报告人:张骁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院

  报告题目:生物样本分析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生物样本制备与分析检测装备技术标准研制项目启动

  生物科技与基础医学诊断领域的迅猛发展,对生物样本制备与分析检测装备的高效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国内在该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设备间的协同作业与数据共享仍存在瓶颈。相比之下,国外虽技术先进,但在生物样本制备与分析检测装备的智能通信标准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

  为应对这一挑战,张骁研究员提出了TS-ICP-BE-PAI智能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基于OPC UA框架,具备数据标准化、信息建模、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特性,旨在实现设备间的无缝协同与数据共享。TS-ICP-BE-PAI协议的命名方式直观易懂,基础构件完善,为生物样本制备与分析检测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张骁研究员还介绍了工业4.0标准总线在工业自动化产线中的典型应用,进一步强调了标准化、智能化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性。通过推广TS-ICP-BE-PAI,将促进技术交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行业竞争力,推动生物样本制备与分析检测装备领域向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报告人:许秀丽副所长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材料、核心元件进展及应用

  食品安全事关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许秀丽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已经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指出科研平台对科研仪器的需求较大,国产分析仪器在食品安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不足的问题。

  许秀丽副所长分析了目前食品检测面临的技术挑战,重点介绍了本团队在高特异性前处理材料和高选择性敞开式质谱离子源元件研发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技术突破,并围绕研究成果在国产仪器上的应用创新,介绍了本团队在推动国产分析仪器在食品检测领域技术进步方面作出的贡献。

  报告人:苏昕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报告题目:单分子荧光与分子诊断

  单分子荧光检测平台是指通过特殊的激发方式,获得单个分子的发射光,具有高灵敏度,能够解释单分子异质性,在分子互作、分子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得到应用。但其在分子检测与定量领域难以施展,这是由于非特异性信号的干扰。

  苏昕教授及他的课题组致力于核酸分子与酶学的基础研究,发现了某些酶与分子相互作用的“神奇”现象,进而发展了多个适用于单分子荧光传感与检测的先进分子探针体系。从灵敏度、特异性、检测时间、样本范围等方面改善了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领域得到应用。

  报告人: 周志良博士 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报告题目:基因测序仪底层技术赋能生命科学平台深度创新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技术复杂度最高的仪器之一,基因测序仪综合了光学、微流控、化学、半导体、分子生物学、算法等多种高度交叉的专业学科。基因测序仪的各项底层核心技术,可以成为生命科学平台的技术引擎,用于多种组学仪器的创新开发。

  周志良博士以真迈基因测序仪的发展为例,介绍如何通过开放基因测序仪底层技术和深度定制平台,赋能生命多组学仪器的创新,并分享在单细胞空间组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同领域赋能创新的探索案例和经验。国产仪器必将从“进口替代”走向“原始创新”,从“用起来”到“用得好”,从“国产自用”走向“输出全球”。

  报告人: 许光文校长 沈阳化工大学

  报告题目:国内外快速热化学反应测试仪器的进展

  许光文校长介绍,在热化学反应过程表征与测试中,热化学分析方法与相关仪器是重要手段。以高温过程为标志的热诱发和热驱动的热化学反应大量用于众多工业过程,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冶金、材料等工业领域,涉及的反应类型包括热分解、热裂解、气化、燃烧、焙烧等。

  热分析是广为接受的一类方法和仪器,此前一直基于对静态试样的程序加热,难以适合如爆炸、热裂解、煅烧等快速反应和热不稳定物质发生的反应。为此,许光文提出利用微型流化床反应器开展气固反应微分测试与分析的方法,研发相关科学基础、研制系列测试仪器、进行推广应用、验证新方法新仪器的有效性。

  报告人:罗茜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报告题目:建制性科学仪器创新的一点思考

  科学仪器和技术创新对科学发现具有积极作用,实验分析仪器是科学仪器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科学实验装备,属于复杂而精密技术体系。当今的生命科学已从描述性、实验性的科学向定量科学过渡。

  随着理论突破和技术发展,生命科学仪器向超高速、超分辨和超微量发展,向超小型、智能化和活体方向发展。罗茜介绍了生命仪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单细胞技术、医学成像设备、多学科交叉设备、超声神经调控仪器、AI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等,并探讨了科学仪器前沿探索的趋势。

  报告人: 董诚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报告题目:从专利、文献及情报视角看全球质谱仪技术布局及建议

  董诚研究员介绍了全国科技信息领域的共享管理与服务中心、学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网络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工作使得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更成体系、更加专业、更有规律。

  董诚研究员阐述使用情报学的方法,对全球质谱仪相关的专利、科技文献及其他开源信息进行整合、追踪、分析当前国内外质谱仪研发的技术热点及其对优势研发机构等信息。并介绍了各国以及国内各省市申请质谱仪专利的趋势。

  报告人: 方向理事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报告题目:分析仪器技术发展趋势及2030发展愿景和建议

  方向理事长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分析仪器发展现状、企业和产品发展脉络;详细剖析了分析仪器技术发展趋势及技术挑战;提出了2030分析仪器发展愿景及行动建议。并提出了分析仪器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分析仪器未来将进一步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向“微”发展、并且提升生产效率。

  提及未来发展愿景,方向理事长表示期待仪器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明显提升,自主分析仪器得到广泛应用,国产分析仪器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一批技术成熟的企业;精密加工技术、特种材料、关键零部件等实现自主可控,分析仪器国产化率达到100%;产业链配合紧密,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支撑产品发展方向,助推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

  方向理事长还指出,分析仪器学会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持续服务会员发展、服务仪器项目管理及决策研究、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仪器水平、促进国产分析仪器提升应用规模。

这些报告涵盖了分析仪器的最新技术进展、市场趋势、创新策略、应用案例等多个方面,为参会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分析仪器分会微信公众号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大厦E座507A

邮政编码:100085

联 系 人:杨老师(ACAIC)、李老师(会员/标准/朱良漪奖)、刘老师(行研)、秦老师(信息化)

联系电话:010-58851186

邮 箱:info@fxxh.org.cn

Copyright©2012-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3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