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研究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标准
2025/09/20 |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国政府采购市场规模庞大。由2002年的100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1年的36399亿元人民币,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相应由4.6%提高到10.1%。近年来总量略有下降,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3929.6亿元。
结合此次会议,相关政策的推出,预计将对超过3万亿元的政府采购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会议提出要从实际出发,采用合理分类方式设定本国产品标准。这表明,相关政策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特定产品的关键组件、关键工序提出具体要求,而非简单采用“一刀切”的国产化比例要求。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政策可能对电池模组、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提出本地化生产要求;而在半导体领域,则可能对芯片制造工艺环节规定具体标准。这种分类设定方法既考虑了行业特性,也兼顾了产业链全球化的现实情况。
这种分类施策的方法更加科学,既能够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又避免了过度保护导致的效率损失。特别是对关键组件和关键工序的明确要求,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合理设置过渡期,支持企业提前做好产业布局和投资计划”。这一安排显示出政策制定的人性化考量。不同行业可能会设置不同的过渡期,技术复杂度高的行业可能获得更长的调整时间。
会议特别强调“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切实保障公平竞争”。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本国产品标准,都将获得平等竞争机会。
这也与我国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向一致。清晰的本国产品标准实际上是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什么是本国产品,才能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公平对待。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曾多次表示,在政府采购中,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的规定和做法进行清理和整治。
从国际经验看,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本国的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认定标准。美国通过《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采购必须优先购买美国产品,并对产品使用本国生产零部件比例提出明确要求。日本、欧盟等也都有类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