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IC 2025】生命大健康-药物研发与仪器创新论坛举办

2025/11/12 | 分析仪器分会

       当前,全球医药产业正处于加速变革的进程中,药物研发正面临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双重挑战,而仪器设备作为支撑药物研发全链条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已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引擎。2025年11月8日,在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5)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组织举办了“生命大健康-药物研发与仪器创新论坛”,并得到了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的冠名支持。

YTAO8381.jpg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聚焦高端仪器赋能药物研发的前沿趋势,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力邀高校院所权威专家、龙头药企核心技术负责人、仪器生产企业专家参会,共同探讨仪器创新如何破解药物研发困局。

YTAO8585.jpg

贺大林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工结合 创新创造,创新医疗设备研发与临床实践

       目前,临床疾病微创手术治疗能量设备--电刀及现有各类激光刀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口腔软组织疾病等的微创手术治疗。过去的九年间,贺大林教授与激光科学家Muliyue博士经医工深度协同创新,先后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创自主知识产权的30W高功率蓝激光手术系统、国际上最大功率200W蓝激光手术系统以及多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并顺利获批了3个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经全国范围逾万人次培训、630余家医院700余位医生的2.6万例微创手术应用实践证明,该设备具备汽化切割高效精准、凝固止血快速可靠、学习曲线短、常见手术并发症显著减少等核心优势,获得了临床医生的一致好评。

 YTAO8663.jpg

王嫦鹤主任药师/副院长 陕西省医疗器械质量检验院

器官芯片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挑战 

       传统药物研发流程耗时长、花费高,且失败率极高。器官芯片(Organs-on-chips)是一种基于微流控平台以及体外细胞培养的、可以实现对人体器官真实生理环境和功能模拟的新兴技术,能大大提升临床前药物筛选与毒性评估的预测能力,优化临床试验设计、降低失败风险,可广泛应用于药物安全性测试、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的等效性评价、药物批次间一致性评价等方面。目前,器官芯片面临着标准化难、复杂性高、成本大、技术门槛高等挑战,监管认可方面还需积累更多的数据。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标准化,它无疑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之一。中国的器官芯片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已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在精准医疗、药物早期研发中均开始应用。 

YTAO8719.jpg

林金明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

微流控凝胶微球制备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微流体的控制与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技术,其特点是在微/纳米尺度上操纵和研究微小流体的变化。借助于微流体的层流和凝胶材料的理化特性,林金明教授及其团队建立了一系列微流控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和相关技术,成功研制了多种具有特殊内部微结构的凝胶微粒,在自组装、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多重检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林金明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凝胶微球制备的一些新方法和新仪器的研制进展。

YTAO8308.jpg

徐峰院长/副主任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AI赋能医工交叉与产教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突破认知边界、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计算、学习与推理能力,正深度融入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等多领域,加速了跨学科协同创新进程,推动了科研范式从数据密集型科学向智能驱动型科学的跃升,促使研究向多维度数据驱动转变。特别在“医工交叉”领域,AI已成为智能化协同与产教融合的典范,其自主推理与智能设计能力显著提升研究效率,有效解决多领域数据融合、复杂系统建模及研用脱节等共性难题。AI在医工交叉实践中尤为凸显价值,加速了疾病精准诊断、治疗优化及精准医疗落地,实证其弥合学科鸿沟、贯通基础研究与转化的关键作用。

YTAO8984.jpg

贺玖明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及药物分析仪器研制

       贺玖明研究员的报告重点介绍了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质谱成像(AFAL-MSI)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的创新与药物分析仪器设备的研制。AFAL-MSI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具备高灵敏度(P级)、免标记、无需基质的特点,能实现 1500 余种分子(外源性药物、内源性代谢物)的原位可视化分析,精准揭示药物及其调控在组织微区、器官和整体动物水平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和代谢调控规律,在新药靶点发现、候选新药设计与筛选评价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

YTAO9061.jpg

李涤尘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

类器官3D打印技术及在药物分析中应用

       药物研发和精准治疗是生物医药的核心技术,现有新药研发需要经过动物和临床实验验证,预测人体反应方面准确性有限,制药行业与监管机构亟需更具人源性和可控性的替代方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25年发布的《动物实验替代路线图》指出,包括器官芯片在内的新型技术将成为未来3-5年临床前研究的优先选择,在制造的可重复性、验证的定量性、方法的系统性等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也展现了其巨大的市场前景。3D打印技术是实现多组织多功能三维芯片的新技术,李涤尘团队从人体血液循环机制出发,探索功能化微循环系统的血管/组织的三维多尺度仿生设计和异质多细胞一体化 3D 打印制造方法,为药物评价和精准用药提供新技术和仪器。

YTAO9123.jpg

彭年才教授/创始人 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

精密生物检测和分子诊断仪器研制和产业化应用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受检个体或其携带病原体的遗传物质或表达水平的变化做出诊断的技术,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微纳技术赋能的分子检测技术构成生物微机电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在现场快速检测、单分子检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彭年才教授团队的产品研发紧跟分子诊断发展方向,相继推出了Genstream 3000全自动核酸检测流水线等产品。展望未来,彭年才教授认为,未来分子诊断朝着大型自动化流水线和小型便携POCT发展,其团队将在高性能分子检测新需求、核酸单分子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分离检测技术及仪器等方向展开研究工作。

YTAO9209.jpg

胡晓晴资深主任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类似药相似性研究:进口分析设备主导下的技术需求与产业合作机遇

       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上市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性生物制品。它的出现极大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物药可及性。其开发是一项高度法规监管下的系统研究工作,企业需建立高度法规符合性的生物类似药开发流程。生物类似药相似性研究指候选药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整体相似,且在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差别。药学相似性研究用仪器设备以高分辨质谱仪、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系统、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系统、蛋白质稳定性分析仪、多功能酶标仪、自动化工作站等为主。胡晓晴主任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各类仪器在生物类似药研究分析中的应用项目,并对国产仪器给出了需求方向。

YTAO9247.jpg

孙宇宏技术总监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

从一致到创新:溶出仪、液质联用与晶型表征仪器在药物评价中的关键作用与国产化机遇

       在我国药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过程中,药物研发及一致性评价正从单一的溶出行为比对,逐步迈向多维度质量表征与机制性研究。溶出仪作为体外释放行为评价的核心设备,是实现体内外一致性研究(NVIVC)的关键;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则在杂质谱解析、基因毒性杂质检测及代谢物追踪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晶型表征技术的进步,使药物固态形态控制与晶型一致性评价成为质量研究的新焦点。孙宇宏总监在报告中结合最新国际监管动态与国内法规要求,探讨国产分析仪器在精密度、灵敏度与数据可追溯性方面的技术突破方向,并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验证,提出溶出度仪、质谱联用仪、XRD一体化评价的系统思路。

YTAO9317.jpg

李德坤正高/总监 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丹参及其产品的多维度研究进展:从物质基础解析到质控体系构建

       丹参是一味常用的中成药,古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誉,具养血、理血、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李德坤所在的天士力医药集团以现代中药理念,持续开展了丹参的物质基础研究、体内过程解析、质控体系构建研究工作,如深入解析了丹参中的药效成分群,系统分析了丹参加工过程中酚酸类成分的转化规律,探索研究了丹参成分群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建立了克级的国际申报项目中药对照品的分离鉴定和纯度定值技术体系,率先在中成药质量标准应用指纹图谱技术,从简单的个别成分含量测定,升级为多成分、整体控制的质量标准。

YTAO9343.jpg

刘亚芹研究员/分析室主任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液相色谱在天然药物生产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实践

       天然药物因其成分复杂、活性多样,其生产质量控制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高效液相色谱凭借其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和良好的专属性,已成为保障天然药物从“源头”到“成品”全过程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核心技术。刘亚芹主任在报告中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普析通用的液相色谱技术在天然药物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应用实践。

YTAO9437.jpg

       嘉宾报告结束后,论坛特别组织了产业对话环节,特别邀请 “前沿药物研发”、“药用仪器研制”、“仪器设备制造”三大核心力量,直面挑战与机遇, 深挖国产仪器在药物研发中的技术突破点与国产替代前景,共同探讨药物研发与仪器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等问题

       本次论坛既是一次思想碰撞,也是一次行动的集结。让我们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协同“前沿药物研发范式革新”与“高端仪器设备创新突破”两大核心驱动力,整合研发资源与区域产业优势,以AI为桥梁连接研发范式与仪器创新,共同推动 "卡脖子" 技术突破,助力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