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IC 2025】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2025/11/14 | 分析仪器分会

       在“AI赋能·创新转型”的时代浪潮下,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科研仪器作为科技创新的 “先行官”,是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2025年11月8日,作为ACAIC 2025的同期活动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举办了“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论坛”,近50位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负责人参会交流。

DSC09327.jpg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 张莉高工

建设创新型公共平台,提升服务科研能力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支撑化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为导向,钻研特色测试方法,如超高分辨液质联用仪精准表征核药物结合靶点,相关成果已发表在《Nature》,这是《Nature》1977年以来首次发表核素治疗相关文章。在仪器功能定制与改造方面,张莉副主任介绍到,质谱成像实验室根据师生需求,设计了解析电喷雾电离源、连续光反应监测仪、现场固相萃取仪等仪器产品;电镜实验室开发了原位气氛自密封样品台、三维电子衍射高倾转样品杆、真空冷冻运输系统、激光离子束切割仪等系列产品。2023年,北京大学-连云港国源联合实验室成立,专门致力于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制造。

DSC09346.jpg

中国科技大学理化实验中心主任 王雨松高工

创新仪器平台,夯实科研根基

       为推广使用国产仪器,中国科技大学理化实验中心与国仪量子联合运行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主动采购了原子荧光、飞秒激光剥蚀、低场核磁共振、透射电镜原位杆等国产仪器,并对仪器关键部件进行了创新,如XPS空气敏感样品转移仓、ICPMS原位电化学功能扩展,自研原位电泳NMR等。对于AI赋能的技术路线,王雨松主任建议,可在高通量自动化样品前处理环节构建硬件与机器人平台。AI赋能分析测试,将推动平台从“被动服务”到“智能辅助决策与分析”转变,提高科研人员的使用体验与平台粘性。

DSC09391.jpg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曹丽转老师(代周小元)

推动产教研融合,赋能高校公共平台高质量发展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2014年底正式挂牌成立,现拥有86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85亿元。在2022-2024年度学校公共服务平台年度考核中,中心连续获评优秀。曹丽转老师介绍到,中心依托平台优势,打造出跨尺度多维度精准成像、极端条件表征两大特色平台,极端条件表征平台又催生出量子材料与器件中心。中心的自研设备包括适用于复杂工况的在线气体进样仪、第Ⅱ类超导体磁通涡旋相表征设备,并实现了仪器管道连接件的国产替代,未来将打造集分析测试技术创新、设备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分析测试公共服务研究平台。

DSC09409.jpg

大连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 徐强高工

组建新型分析测试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大连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于2021年底正式成立,设有电镜分析、有机及生命分析、无机及物性分析3个分析平台,现有开放共享设备83台,总价值5亿元。目前,中心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技术能力+良性运行,徐强副主任认为,一流的仪器应配备一流的技术管理队伍,中心将引进高水平技术成手以及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并打破传统“ 设备专管 ”格局,制定新的实验技术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对外要推广新仪器在校内充分使用,积极拓展校外用户,提供完整的“一站式”分析。

DSC09530.jpg

天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薛涛高工

聚焦物质创制科研能力提升的大型仪器平台实践

       大国博弈背景下,国家关键材料的自主安全至关重要。薛涛主任介绍到,天津大学物创交叉创新支撑中心的建设,聚焦高端物质创制与创新,包含预研与表征、研制与加工、验证与评价3个平台,核心是支撑先进材料表征、设计及制备方法的技术突破,为相关领域重大成果产出提供技术与设备设施保障。该中心将重点提升极微观、极端条件、极综合交叉等领域的科研服务能力,以高端仪器设备购置与研发为核心,推进研用一体化创新,全力打造一流交叉学科创新支撑平台。

DSC09552.jpg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业务副主任 李丹阳高工

大仪平台高质高效建设运行赋能人才科研创新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成立于2019年,前身可追溯至1983年成立的武汉大学测试中心,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平台的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有30人,开放共享设备有93台,包括冷冻电镜、双球差透射电镜、8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先,总价值高达4.76亿元,累计为1000多个课题组提供了科研支持。李丹阳副主任表示,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了装备支撑,截至目前,平台设备支撑发表了22篇《Science》、《Nature》、《Cell》子刊等顶刊论文。

DSC09604.jpg

沈阳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丁茯教授

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之实验室安全体系

       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与实验室安全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活动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丁茯主任认为,*传统的“人防+制防”正在向“智防”时代迈进,AI赋能将使实验室安全工作更加主动、智能和高效,如主动预警与风险预测、智能化实验操作规范、高效应急响应与决策支持、数据驱动的安全管理与合规等场景,“智慧实验室”是一个高度集成、自适应的安全生态系统,急需解决AI算法可靠性、数据隐私、成本与接受度、数据质量与集成等难题。

DSC09657.jpg

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 孙健副研究员

面向一流的大仪共享能力建设

       孙健副主任认为,面向一流的大仪共享平台能力评价分为组织管理、运行与共享、服务与支撑(含国产仪器验证评价)、可持续发展等4方面。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评价体系,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评价指标,鼓励实验技术与方法创新以及仪器设备自研自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天花板”。人才评价机制的完善也带来了科研成果的正反馈,如浙江大学力学交叉中心以透射电镜为基础,开发了多维信息融合的原位TEM设备-Xnano系统,助力多项原创性突破,支撑发表《Science》等高水平论文10余篇。

DSC09800.jpg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罗昭锋研究员

挖掘仪器潜能,助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从部件到整机开发之路

       罗昭锋研究员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深入了解仪器的硬件、软件和应用,逐步从仪器关键试剂耗材开发,到仪器升级改造以及到仪器研制的成长路径。表面等离子共振(SPR)芯片是耗材,价格昂贵,导致仪器利用率极低,并大量闲置。在863课题的支持下,2007年罗昭锋研究员等人合作提出SPR芯片再生方法,并持续改进成功实现了产品化。随后,罗昭锋研究员团队先后研制或改造了一体化数字PCR仪、全自动高通量筛选平台、全自动核酸适体筛选系统、超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等,目前正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AI-SELEX技术。

DSC09838.jpg

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 高禄梅主任

加强公共科研平台建设,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科技的不断投入,中央和地方的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快速增长,4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由2014年602亿元增长到2021年2047.9亿元。我国仪器设备共享开放十年,使用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一批科研公共平台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产生了重要技术支撑。高禄梅主任认为,公共平台应主动拥抱国产仪器,重塑工程师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同时设立耐心资本,保障仪器研制的长期性。AI赋能是时代主旋律,公共平台应做好数据端规范,提升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

DSC09909.jpg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公共技术平台 李栋芳高工

从资源共享到生态共建,开放共享多元化机制探索

       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是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战略合作的重大创新平台,重点面向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先进材料、仪器装备四大生态圈,已构建“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先进材料”三大子平台。中心公共技术平台拥有300+台套(原值约4亿元)高端仪器设备,超10000平方集约化实验空间,一站式共享管理系统。李栋芳高工建议,开放共享应探索包括但不限于“联盟共建”、“专用平台开放”等多元化、适应性更强的共享形态,满足不同类型仪器、不同层次需求的差异化服务。

DSC09931.jpg

西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李延教授

融合提质,共享赋能——西北大学“两重”“两新”平台建设助力科技基础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西北大学围绕“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化学、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积淀,将“两重”“两新”实验室平台建设定位为科技基础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李延处长认为,“两重”“两新”平台建设需紧扣国家战略与学科优势;从学科交叉机制到共享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为平台效能释放提供保障;通过资源共享打破 “封闭循环”,使平台从 “单点支撑” 升级为 “生态赋能”;将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绑定,实现 “科技创新” 与 “人才培养” 的双向赋能。

DSC09956.jpg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主任孙涛教授

学校公共平台建设兼顾专业性需求的思考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创建于1983年,是全校科研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仪器教学培训中心,2024年职能划入南京大学科研设施共享中心。孙涛主任表示,大部分高校平台在采购仪器的过程中,多数选择通用型仪器设备,往往忽视了专业型仪器设备的价值。南京大学科研设施共享中心专业型仪器设备的投放与使用,对地学双一流学科的支撑强度明显提升,并产出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同时,中心自研仪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DSC09998.jpg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郭振宇主任

新时期行业特色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新征程

       郭振宇主任介绍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为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现代化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学校乃至行业的标志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采取了“一套打法”:建立了学科专家、技术专家、用户代表共同参与的论证机制,精准购置关键设备;破除壁垒,面向校内外、业内外全面开放,建立“分级收费、绩效激励”的市场化运行模式;实施一站式服务,提供样品制备、测试分析、数据解读全流程解决方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DSC00039.jpg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围绕 “两重”“两新” 政策导向,深入研讨了公共平台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包括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开放共享新模式探索、产学研攻关机制创新等关键议题,明确了以仪器为核心的科技基础能力提升路径。后续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持续强化公共平台的支撑保障作用,助力科技创新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