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IC 2025】分析仪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论坛举办
2025/11/20 | 分析仪器分会
为打破科研与产业壁垒,加速分析仪器领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园区、企业、科研院所抢占 AI 赋能下的行业新风口,2025年11月8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北京怀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分析仪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论坛” ,作为ACAIC 2025的同期活动之一,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 6 位来自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产业园区及学会的行业专家,从技术趋势、产业化路径、政策支持、实践案例等多个维度解读,为分析仪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政策与市场的双维度指引。

吴爱华高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我国高端仪器最新发展态势
吴爱华高工指出,我国科学仪器市场需求规模大,行业发展态势整体向好,受政策引导与进口受限,国产仪器市场占比稳步提升。当前,国产仪器正从 “人有我有” 向 “人优我优” 迈进,高端领域尚处于起步期。行业发展面临关键部件、软件等依赖进口、仪器研发人才流向不足、成果赋能创新不够及科研用户使用率低等问题,建议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产品创新的引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合作;重点关注超分辨质谱仪、磁质谱仪、高场磁共振波谱仪、透射电镜等多个潜力细分领域;加强 AI工具的研发与应用等。

齐舒扬投资经理 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科学仪器行业产业化路径与立项考量
齐舒扬认为,科学仪器是典型的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壁垒高,技术跨度大,关键核心部件、算法和软件设计需要长期积累,自动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投资的核心是商业本质,需要超越技术和科研结果衡量项目,一是项目团队,黄金组合是“顶尖技术人员+ 有经验的商业运营人才”;二是技术“护城河”,包括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度、知识产权布局、持续研发能力等;三是市场评估,拒谈“万亿市场”,要学会定义总市场、可服务市场、可获得市场;四是财务和未来预期是否明朗;五是融资的时机,融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是为了加速成长,完成你的战略目标。

吴少华副总经理 北京怀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宣讲
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是怀柔核心城区范围内唯一的硬科技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一期起步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目前已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园区依托怀柔科学城聚焦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中试生产,搭建6英寸MEMS公共中试平台+8英寸微纳系统封测平台,设有共享的集中动力中心设施,解决企业痛点;提供高层高、大承重、防微震的高标准产业空间;初步形成了研、试、产、用、服五位一体的芯片研发设计与中试生产产业生态,并拥有完善的生活配套体系,高度适配科学仪器、传感器等泛半导体、电子类产业需求。

查钢强教授/院长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科学仪器及关键部件的科技成果转化
查钢强院长介绍到,西北工业大学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了高校长期存在的“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三大难题,并构建了全链条的转化生态。深化“三项改革”内容包括:(1)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将成果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单列,不纳入常规审计与清产核资范围,为转化失败提供风险免责。(2)建立技术转移人才专门评价体系:增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将转化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核心评价标准,使科研人员“想转”“愿转”。(3)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转化:允许将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入成果转化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组合,并将90%股权收益奖励给团队,破解“缺钱转”的困境。

王文主任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西安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与实践
王文主任的报告聚焦技术转移与高校产学研生态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从技术转移全要素链条出发,探讨了新型高校产学研生态的形成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他深入分析了全要素链条的构建与生态融合发展的路径,分享了专业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的成效与经验,并基于“四链融合”的理念,提出了大学产学研新生态的构建方案,从概念验证角度探讨了中国大学技术商业化验证的可行性与方向,为高校技术转移及产学研合作提供系统性思路与实践参考。

周祚峰研究员/主任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西光模式”实践经验
周祚峰主任介绍到,“西光模式”已累计孵化硬科技企业达到580余家,其中4家企业上市;研究所发起设立的中科创星天使基金获得清科天使基金国内排名第一,管理基金规模达到150亿元;由研究所首次提出的“硬科技”概念,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并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通过设立一系列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产业基金等科技金融工具,积极配合政府金融主管部门研究出台创造性、创新性的金融政策,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撑体系,解决社会资本几乎不愿投向项目早期和前端、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空档”问题。
路演环节,8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仪器研制专家展示了优秀的成果项目研发及应用进展。

胡文波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路演项目:高性能分离打拿极电子倍增器的研制及其在质谱仪器中的应用
胡文波课题组针对不同类型质谱仪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多种电子倍增器结构,开发出掺杂型氧化镁二次电子发射薄膜材料,并突破了器件的快速精密封装与安全存储、双模式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多款分离打拿极电子倍增器,实现了在四极杆质谱仪、磁质谱仪等仪器中的应用。

谭志强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路演项目:中空纤维流场流分离系统研制及其应用
谭志强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空纤维流场流分离技术研究。其最新一代的细颗粒分离分析仪器(HF5-V)可实现纳米/亚微米级和微米级标准聚苯乙烯微球的完全分离。与高灵敏检测器联用,能有效解决复杂基质样品中低浓度细颗粒分析表征难的问题。

杨继平首席专家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路演项目:油品分析技术及仪器研发
杨继平研究团队基于最新定容燃烧室法的十六烷值检测技术、高频脉冲式振荡密度测量技术、磁力耦合精密旋转式黏度检测技术等创新攻关,研制出了地面油料化验箱、高精度粘度密度测定仪、十六烷值测定仪、在线拉曼检测装置等产品,填补无相应国产化替代仪器的空白。

郑兴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路演项目:多维跨尺度材料热电性能测量仪
郑兴华研究团队研制的多维跨尺度材料热电性能测量仪,可以实现从纳米到宏观各类纤维、薄膜及体材料的同一个样品上热电优值系数、热导率、电导率及塞贝克系数四个参数原位直接精确测量,采用标准铂金丝校准实验证实四个热电参数测量误差均≤±5%。

陈玉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路演项目:紫外光电子谱分析仪研制及应用
陈玉课题组攻克了连续可调紫外光电子产额谱-能谱联合分析测试技术,成功研制出高功率高稳定真空紫外氘灯光源、高分辨真空紫外单色仪等关键核心部件,完成了紫外光电子谱分析仪原理样机整机集成与性能验证,已成功用于宇航材料、半导体、钙钛矿及高k栅介质等先进材料的表面电子结构精细表征。

陈秋水教授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路演项目:热激励式高精度柔性X射线成像仪
陈秋水课题组研制了具有X射线记忆特性的稀土闪烁体,并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热激励原理的X射线成像新方法,进一步构建了国际首台热激励式高精度柔性X射线成像仪,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及可实现柔性三维成像等优势,在牙科影像、工业检测和放疗定位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罗嗣慧副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路演项目:用于浅地表地球物理研究的小井眼核磁共振分析仪器
罗嗣慧课题组研制的小井眼核磁共振分析仪器,探测器直径仅60mm、总长1.5m、重量19.8kg,可轻松适配小井眼空间(裸眼井、PVC套管井);支持T2、T2-D(扩散-横向弛豫)、T1-T2(纵向-横向弛豫)多维度测量,可获取储层孔隙结构、流体类型等关键参数,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栾春燕博士 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
路演项目:微纳芯材plusAI赋能的高性能质谱系统-MSLOC
杭州汇健构建了整套MS Lab on Chip飞行时间质谱系统,配套的自建数据库及AI算法技术可辅助合成产物的定性鉴别,辅以同位素内标技术,还能突破传统MALDI-TOF的定量局限,在推动临床科研、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和可持续生物制造的发展中不可或缺。

会议现场的多位行业专家围绕项目技术细节、产业化路径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提问交流,并给出专业点评与指导,有效推动了前沿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活动取得预期成效。